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基础音,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,按道理肯定是区分尖团音的,因为北京话分尖团,北方方言几乎都分尖团(事实上全国大部分方言都分尖团)。但根据现行拼音方案,普通话却不分尖团,为什么呢?!因为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……
民国成立后,为普及教育、统一国语,在教育部附设了一个“读音统一会”,审定6500多字编成《国音汇编草》,随后发行了《国音字典》(1920年)。这部字典像历史上所有的字典一样,尖音字和团音字的注音根本就不一样。但这部字典里的字音是由全国各地的代表投票决定的,与任何一种方言都不一致。举个例子,“脚”的字音被定为jüe,多数北方方言都顺当,但北京话这么说就很别扭;“力”被定为四声,北京话感觉很自然,但在很多方言里必须读一声才顺当。事实上,随便找个字,都很难在所有方言里发音一致。所以这个南北混合、东西拼凑的“国音”没能推广(后被称为“老国音”)。
后来,读音统一会认识到:《国音字典》要改进,国音必须以一种方言为基础。当时是北洋政府时期,首都在北京,而北京话自明朝以来就是官话,它属于一致性很高的北方语系,易于推广,所以被定为基础音。
由于时局变动,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崇洋的激进学者组成的“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”逐渐把持了话语权。这些人以钱玄同、黎锦熙为代表,把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归结于文化,并把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语言、文字当成罪魁祸首,钱玄同认为汉字“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”,黎锦熙等人甚至喊出了“汉字不灭,中国必亡”的口号。这些人借着白话文运动(语言改革)的浪潮,提倡文字改革,大力鼓噪消灭汉字,让中国文字跟国际接轨——拉丁化(拼音化)。当然,他们发现汉字拼音化难以实现,于是就试图先简化汉字,一是简化字形,二是简化字音。简化字音的举措有取消尖音(并入团音)、取消入声、取消某些韵母等。别的倒没产生很严重的后果,但合并尖团音导致了严重的语音混乱,严重损害了汉语。可笑的是,他们取消尖音的理由居然是“北京话不分尖团”。真是砖家!当时连满人都分清尖团音二百多年了好不好?北京话让这帮文人祸害了几十年到现在都分尖团好不好?但历史就是历史,由6人组成的“数人会”研制出了合并尖团音的《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》,并在激进的呼声中获得了合法地位,于1928年9月26日由中华民国大学院公布。同时,黎锦熙等人获得了修改《国音字典》的权力。1926年,钱玄同、黎锦熙等5人用了不到2个月的时间编纂出一部《增修国音字典》,合并了尖团音;1932年,根据这部字典编成的《国音常用字汇》由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,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在官方字典中合并尖团音。相对于1920年的国音,这套发音被称为新国音。